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前大气治理已卓有成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十年来,中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51%。
蓝天保卫战
2013年,北京出现了一场持续两周的雾霾,甚至在300多米外看北京电视台若隐若现。这一年雾霾在中国的污染严重程度前所未有。据中国气象局当年发布的资料显示,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战略高度,各地方和部门也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行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相关整治计划相继发布。
2013年9月,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明确到2017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要下降,其中京津冀地区要降低25%。这是继原环保部等三部委于2012年底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之后,中国出台的第二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相关制度措施也在进一步完善。2016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将“大气十条”实施以来行之有效的措施法制化,条文从修订前的七章66条扩展到了八章129条。
新大气法规定了地方政府对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原环保部对省级政府实行考核、未达标城市政府应当编制限期达标规划、上级环保部门对未完成任务的下级政府负责人实行约谈和区域限批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7年,为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组织实施,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团队深入“2 26”城市和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
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
如今,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路上,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成效。
以钢铁行业为例,2013至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增加27%,而企业数量减少20%,平均规模提升56%;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约6.8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8%,煤电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2021年全国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治理约420万户。
与2013年相比,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4%,汽车保有量增加132%,但pm2.5平均浓度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7%。
抬头看到蓝天已成为一种常态。《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时,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介绍,去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64.3%,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同比下降9.1%,“十三五”以来,已实现“六连降”。
消灭重污染天气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践行两山理论 建设美丽中国”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重污染天气应对处处长张昊龙说,“现在想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有非常大的难度,我们也在积极努力。”
他表示,对重污染天气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重污染天气成因,分类指导、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人为排放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基本消灭掉。
张昊龙还介绍,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不利的气象条件是诱因,主要还是因为大气污染排放强度太大,超出环境容量。所以要想彻底消除重污染,最根本的还是要源头减排。
2022年9月,黄润秋在“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治理大气,调整“四个结构”至关重要,包括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运输结构和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
其中,这十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有三分之二是来自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近50万台减少到不足10万台。中国大力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让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燃煤取暖方式,在明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同时,减少散煤使用6000万吨以上。
在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上,这十年,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实现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其中明确了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和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等要求。
蒋火华介绍,在大气方面,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臭氧污染仍较突出。
臭氧已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中国从2013年开始,将臭氧纳入大气污染物常态化监测。
2022年3月以来,中国部分重点区域气温同比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降水偏少,有利于臭氧生成。受此影响,1~4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平均浓度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臭氧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较重。”蒋火华说。
为支撑臭氧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加大臭氧监测工作力度,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对臭氧生成影响较大前体物的监测。
“我们深感,中国大气环境质量与民众的期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还有差距”,黄润秋说,下一步,将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突出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